職業棒球,顧名思義就是販賣棒球娛樂的產業,關於每個產業有不同的經營型態,所以我們就職棒的經營型態作一個閒聊.
生意的方程式就是P*Q-C=R,P是價格、Q是賣出的數量、C是成本、R是利潤,以台灣最為普遍的代工業來說,賺錢的方式就是低價、低成本、大量,用以在低利潤市場維持生存,那職棒行嗎?
有一點很重要,職棒是娛樂產業、是一種奢移品,降低價格不是良藥,如果沒有吸引消費者的地方,即使價格再低,但對消費者而言最不花錢的舉動,就是不要觀賞,而低成本雖不一定代表低品質,但以中職的經營情況看來,這兩者是正相關的,而唯有良好品質的產品(球賽),方能吸引消費者觀賞,也才能創造利潤.
在某些情況下,職棒跟製藥業有相似之處,兩者都需要先期的大量投資,短期內都沒有足以回本的報酬,因此前期的燒錢是無可避免之事,此外以台灣企業經營的理念都在於獲取最高報酬率的投資,而非最大報酬之投資,兩者的差異在於,前者可能投資一千萬報酬率十%利潤為一百萬,後者投資三千萬報酬率五%利潤為一百五十萬,後者的報酬率比前者低但總獲利卻比前者高,原因便在於可動用的資本越高,越獲利便可能越高.
或許會有人說,這獨後資金雄厚的企業,但職業棒球本來就是資本主義下的產物,更何況大小市場球隊各有各的玩法,當然中職是職棒小企業的經營,可是這間小企業走的方向,卻把自己繞進了死胡同,小市場是可以玩下去可是如何玩卻是重要的課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