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6月 18, 2005

全民大學生

現在普遍認為我們已經走入”全民都是大學生”的路中,未來甚至是全民碩士等,
而認為這一種危機,為什麼會認為這是一種危機?因為”稀有性”消失了,稀有性消失了,所以高學歷被認為價值下降了,但是高學歷真的是價值下降了嗎?
這要從幾點來看:
1. 內容:是不是代表著高學歷浮濫,而所去學的學生,學校所提供的師資,設備都比以前下降了?換言之,是不是代表人數的增加稀釋了教學的資源?是不是增加的人數是不適合入大學的?
第一個問題:現在的教學資源在某種程度是超過的,特別是在師資上,越來越多碩博士想投入高等教育師資上,而雨後春筍的大學設立,更代表著高等教育資金目前是超額的,所以開始產生了更多高等教育分子,這種情況要到市場飽和才會停止(這也是某種市場結清),因此這種現象是正常的.
第二個問題:跟上面有關係的,之所以被認為有些人不適合念大學,這一種相對的問題,因為比較的對象,可能是國立大學生,一比之下自然產生了這種現象,但是基於怎樣能力的消費者,消費怎樣的財貨,只要他考上了,為什麼會有他不能唸的的問題?
2. 資源配置錯誤的問題
是不是現在的高學歷份子比不上以前?那麼多高學歷的出現會不會排擠了其他資源?
第一個問題:會認為以前的人比較好是因為人少:人少代表著珍貴所以相對價值因此提高了,這是一種印象問題.同樣的,因為人少所以代表以前的高學歷份子都是頂尖精英,就如同今日那些名列前矛的學生,更所以一但人數放大平均值下降就會有今不如昔的感覺,這是相對問題.
但是我們要看的是整體的價值,也就是質量乘績[質量乘績=高學歷分子質*高學歷分子量],以前的平均值可能比較好,但是量完全比不上現在,所以說現在的高學歷份子是超過以前的.
(更有趣的是:隨著國際化,及刻意的精英教育,知識教育的發展等等情況下,現在頂尖的人才甚至已經超過過往精英)
第二個問題排擠其他資源:太多人去上大專,所以普通的技職教育所需的人跑掉了?我們不能否認在某種程度上是有影響的,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教育轉型的原因,隨著經濟的進步需要越來越多的高學歷份子,所以往這方向轉型
,如同工業革命或是資訊革命一般,產業也需要轉型,所以這一點是沒有什麼異議的,此外技職教育的問題應該在於如何將其轉型成為能找到自己定位的教育體系,且現在還是有些是屬於技職體系也沒收的學生,能否將他們收入,這也是相當重要的課題
所以總歸上述我認為這種情況是轉型前的動盪,是合理的
更何況:有危機才有轉機,更才會有生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