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12月 25, 2004

棒球攻擊數據1

"誰比較強","隊伍要怎樣組成",這些一直是球迷之間話題除了靠著會騙人的"印象"外,好的做法便是透過數據來衡量而使用大量數據加以科學與系統性來分析棒球數據我們會稱為"Sabermetrics"當然我沒那個能耐做Sabermetrics的教學分析不過在未來的文章中會出現一些使用數據分析的地方所以我會先把一些數據列出,以供參考
這裡會用到的棒球攻擊數據
一.OPS公式:OPS=OBP+SLGOBP(上壘率):(安打+四死球)/(打數+四死球+犧飛)SLG(長打率):(壘打數/打數)
1.OPS簡單描述了棒球場上的得分方式:[上壘+推進]不過這個公式低估了OBP的重要性於是出現了adjusted OPS=(1.X)OBP+SLG
2.OBP的重要性在於 一面是[上壘才有得分的可能]一面是[不出局率]在僅有27個出局數下,可以說是[資源有限下,如何取得最大利益]的衡量法
3.將SLG-AVG=Isop,Isop可以為衡量長打的數據有多少的推進是長打,反過來說是打長打的能力這個數據與SLG並列出來,就可以觀察球員的長打能力
4.這個公式會讓人很不適應,OPS=1.1代表什麼意思?於是出現了GPA=(1.8*OBP+SLG)/4,算出來的東西會很像我們看到的AVG因此,會順眼多了二.SO/BB公式:SO/BB(SO是三振,BB是保送)選球眼,代表球員的選球能力
三.XR公式組成:XR:(.50 x 一壘安打) + (.72 x 二壘安打) + (1.04 x 三壘安打) +(1.44 x 全壘打) + (.34 x (觸身球+四壞球-故意四壞))+(.25 x 故意四壞)+ (.18 x 盜壘) + (-.32 x 盜壘刺)+ (-.090 x (打數 - 安打 - 三振)) + (-.098 x 三振 )+(-.37 x 雙殺打) + (.37 x 犧牲飛球) + (.04 x 犧牲觸擊)可說是目前最準的攻擊數據白話的來說便是:可以貢獻幾分它有幾個變體XR/27:XR/(打數-安打+盜壘刺+犧牲飛球+犧牲觸擊+雙殺打)*27代表1-9棒都是該球員打擊下,預估可得分XR/27/9:該球員先發打擊下,預估可得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