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3月 16, 2008

PRICE KILLER

台灣的銀行競爭十分激烈,而在對企業放款上不可避免的出現所謂的price killer,而批評者指出這樣的作法對銀行的風險提高太多,甚至有可能出現像消費金融一樣的風暴。
以價格競爭擴展市佔率的方式,在企金市場上未必真不可行,基本上企金放款與消金放款基本上的邏輯不同,前者的目的是希望企業利用資金賺取報酬,而銀行從中收的利息,拿到錢的公司將因這筆資金使公司更有競爭力,後者則是利用消費者的跨期選擇,先再這一期消費而後面一期再行付費,拿到錢的個人會將錢轉為消費品,因此企金放款資金本身就有還款的意義,但消金則無,因此兩者的資產評價上就會出現不同,企金殺價會產生出如同消金一樣的情況,可能性低上不少。
也因此以殺價競爭作為敲門磚,不僅建立與客戶配合關係,更將擴大規模經濟與其他產品商機,這點與消金更為不同;當企金戶成長時除放款外更有財務規劃的商機可做,但消金則無(會用高利率週轉的客戶,其資產面較為薄弱),一如公營行庫放款大存款也大,即便踩到地雷,但仍年年賺錢。

星期日, 3月 09, 2008

工作與投資

大部分的人在找工作時,都以穩定為第一優先事項,但是在面對自己的錢時,卻常出現報酬遠比不上風險的情況。工作時往往小心謹慎,深怕一個閃失工作就丟了,可是在投資時卻不斷的告訴自己"高風險,高報酬"。
倒底是我們對工作太過小心翼翼失去了創造機會的情況,或是對投資太過冒險讓自己暴露在太多的損失之下?